自ChatGPT走红以来,各种基于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款AI绘画工具Midjourney更是在互联网频掀热浪。

4月,一组名为“贫民窟的亿万富豪”的AI画作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印度艺术家Gokul Pillai用Midjourney绘制了七张图片,画中展示了特朗普、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马斯克衣衫褴褛、面容消瘦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惊叹于Midjourney的绘图技术。

仅11人的初创公司,如何站上AI绘图之巅?

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同月,Midjourney还宣布推出针对二次元、动漫风格的绘图模型Niji-journey V5,其完成度之高,甚至能“取代”高级原画师。

Midjourney官网显示,公司团队成员仅11人。而规模如此之小的Midjourney,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凭借着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不仅每年营收高达1 亿美元,还在社交平台Discord上积累了1000多万用户。

Midjourney是如何站上AI绘图之巅的呢?这就不得不追溯到公司创始人大卫•霍尔茨(David Holz)的创业故事。在创立Midjourney时,他为这个公司设立了一个颇具理想主义和科幻主义的宗旨——AI 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科幻主义实际上是由其过往经历所铸就。

霍尔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长大,高中时就已经开始从事设计业务,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和数学。2008年,在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时,他与其他合伙人一起创办了Leap Motion,这是一家研发手部跟踪技术为主的公司。

2009年,霍尔茨又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担任了一年的研究员,随后在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担任了两年的研究员,主要进行激光雷达、火星任务和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

“我为什么要研究所有这些东西?”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只想做一件我关心的、很酷的事情。”

后来,由于当时的VR/AR技术并不成熟,霍尔茨所创办的Leap Motion始终没能做出有具体应用场景的产品。于是,2020年,他把Leap Motion卖给了竞争对手。

恰好在这个时候,他迎来了新的机会——谷歌的Transformer架构彻底改写了图像合成的历史。借着这股东风,霍尔茨创建了Midjourney。

不过在当时,雄心勃勃地瞄准AI绘图的团队并不只有Midjourney一家。那Midjourney到底做对了什么?

从商业模式看,Midjourney主要通过付费订阅的模式来盈利。不过在一开始,业内并不一致认同这种技术需要付费,比如另一家AI绘图龙头公司Stable Diffusion就采取了开源的模式,这就导致了商业化不够直接的问题。

但Midjourney采用了“闭源系统”,通过庞大的用户量积累了独有的数据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地针对性训练模型。此外,Midjourney所有的图片都是在云上完成并训练的。

分析认为,在多家巨头入局、算力稀缺的今天,如果在训练初期就直接调用云端的大模型和AI算力资源,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因此,Midjourney “云上计算”的这一步棋,也着实是摸准了时代的方向。

站在大厂的肩膀上,仅有11人的Midjourney能够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崭露头角,拼的或许就是创造能力和远见。